筆記
MCU(微控制器),不像CPU/GPU需要追求製程與效能,MCU 不追求效能,家用冰箱/微波爐/車子,注重在穩定性、高可靠性, MCU 大廠,產值約 175 億美元,大廠像英飛凌、德儀、瑞薩電子、恩智浦 … 有點寡占。 其中日本的瑞薩電子 Renesas 在 MCU 方面是最大的(恩智浦NXP是第二名, 集中在歐美日比較強),消費性佔比非常低,集中在車用跟工業用。
消費性市場只有佔MCU的市場 3 成多 ,以非消費性市場為主,像智慧卡、車用、工業用、醫療用。 MCU 營收佔比對這些巨頭並不高,瑞薩電子是最高的。消費性大多委外代工。車用MCU可靠性要求非常高且客製化大概都自己設計自己做,單價跟毛利率高。
對車用來講,電動車對MCU的影響只影響一些百分比(15%~25%),但是對功率半導體卻是倍數影響,成長曲度會比較陡峭。 市場的領先指標像也跟記憶體市場一樣指標在台股,台廠的 盛群(6202)、松翰(5471) 等消費性MCU會營運景氣會領先英飛凌、德儀等公司。 超豐也有接MCU委外封裝的訂單,自然封裝業者也是領先歐美景氣約 2 季。
電動車不是 MCU 缺貨主因,MCU 的缺貨主要是因為是因為7成車用 MCU 委外給台積電,但是台積電產能太滿很難回頭再接, 且這些巨頭的天災人禍不斷讓產能停工中斷,加劇了車用MCU的供給面爆發性大缺貨,供不應求。 目前這些歐美日大廠已陸續克服停工問題,一旦把過去欠的產能訂單回補,在2022年第2季 很可能會就會達成供需平衡, 相對的,車用 MCU 一但恢復產能,而消費性MCU的落後產能就會回補不缺。
參考
台廠的 MCU 公司
營收規模很小,比較代表性的有三家,都是偏向消費性市場(緩慢成長型)。
在台灣規模最大的是新唐(4919),華邦電的子公司(超過5成),營收大概80億台幣,比較特別的是自己設計自己製造, 相對其他廠商而言,相對其他兩家,工控車用較強。
第二大: 盛群(6202),聯家軍,聯電佔最大股東,營收約40億台幣,不到全球的1%,偏向消費性MCU。純IC設計。
第三大: 松翰(5471),營收約1x~23億台幣,偏向消費性MCU。純IC設計。
其中只有新唐(4919)有併購案提升自己競爭能力。2021 比較像是替代貨源(因歐美大廠天災人禍)。 2021Q4 上游的台積電代工依然成長,下游的市場需求趨緩,原物料成本上升價格沒有辦法轉嫁。 加上中國的削價價格競爭(40~110奈米間製程補助+國產自產扶植),長期而言,台灣的MCU廠商比較容易遇到逆風。